【施政報告】學者倡長者中心設立健康數據資料庫

http://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71023&s=6996647&a=57364976

健康中心與地區中心主要服務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學者倡議,因為長者或病人會在中心進行身體測試、物理治療訓練等,都是有用的醫療數據,建議設立相關的健康數據資料庫,亦提倡醫療機構把相關病人資料納入診斷的考慮因素。長遠而言,政府應仿效內地,全面開放電子病歷紀錄互通。

本港有41間長者地區中心,位於深水埗榮昌邨的嗇色園可健耆英地區中心是其中之一。社工李柏洪表示,除了有興趣班、電腦站、護士諮詢站,以及上門派送飯餐、洗衣、護理等服務外,也著重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他舉例中心會定期舉辦健腦操,讓長者活動腦筋,也提供基本的器械訓練,長者可在物理治療師監督下「操肌」,增加肌肉力量,減低跌倒風險。

護理專科學院院長黃金月認為,長者地區中心較能以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方式,全面及長時間關顧長者需要。長者日常在中心接受健康評估或基本的物理治療訓練,中心能收集長者的身體狀況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日後醫療人員的診症會有幫助,但在現時的醫療制度下,中心紀錄的資料難以成為診症一部份,建議中心為這些病人「建檔」,以長時間追蹤長者身體變化。她又建議政府長遠應開放電子病歷紀錄互通,否則地區中心也未必能為長者安排最合適的服務。 

 

區區康健中心真係有用?負責人:政府勿再以舊思維處理基層醫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1023/57364959

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要設立基層醫療試點計劃,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一座新的康健中心,逐漸推展至全港18區。但有葵青區健康中心負責人質疑,本港已有逾百間功能類似的長者中心,認為政府不應再以舊有思維處理基層健康問題,「咁整多10座、100座(中心)都冇用」。學者則建議政府應把「健康管理」及「社區照顧」概念合二為一,才能真正減少居家長者使用醫院資源。 

記者 于健民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指出,政府計劃在葵青區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將按當區的需要和特色,由非政府或私人機構提供護士、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藥物諮詢等服務,以及健康管理活動;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中心地點尚未落實,強調中心可在區內不同地點提供服務。至於即將成立的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將會有非政府機構和社區合作機構的代表列席,料今年底前舉行首次會議。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早前獲區議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撥款約1千萬,於當區設立5間長者健康資源中心,提供護士諮詢、長者痛症紓緩及健康管理等服務。協會主席周奕希表示,葵青區人口約52萬,65歲以上人口佔去8.7萬人或16.7%;中心的服務量亦相當高,以2015年底成立的葵聯邨中心為例,至今服務逾8.3萬人次。

該中心佔地僅約數百呎,有6名員工,包括1名護士及1名社工。駐中心護士林姑娘表示,對不少獨居長者而言,護士諮詢站及外展服務相當重要,「佢哋未必知自己有咩病痛、點處理傷口,我哋就幫佢哋驗血糖、血壓,教打糖尿針、處理傷口;甚至好多長者營養吸收唔均衡,都會幫佢哋計吓一日要點食先夠」。

雖然全港有過百間同類中心,但服務模式陷入樽頸。周指,一是資金所限,難以聘請全職的物理治療師等專職醫療人員,長時間跟進有需要個案。另外,當團隊發現長者有疾患,且經評估適合接受專科治療後,長者難以及時獲得公院服務。他舉例很多中心都有定期驗眼服務,但即使視光師發現長者黃斑點等眼部病變,長者也只能先「排街症」,於普通科門診索取轉介信,「再等一輪先去到公立醫院睇眼科」,費時失事。

周稱,政府早前曾邀請他分享中心的成效,以及探討如何加強基層健康服務,雖然對增建健康中心不表反對,但他認為本港已有數百間類似的中心,「如果政府再整一座類似嘅center,只不過大啲、多啲人,咁整多10座、100座都冇用」,無助解決問題。

護理專科學院院長、理工大學護理學系教授黃金月認為,基層健康服務應擔起「守門口」角色,協助判斷長者發現身體毛病,配合長期的社區照顧服務,才能減少他們因慢性病等而入院的機會,減輕公院的專科服務輪候問題。她指,現時健康中心主要負責健康管理,社區中心則主照顧長者,如新的康健中心能把兩種服務模式合二為一,最能分擔公營醫療的重擔。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